卷七百一十八 ◎服用部二十
○笄
《释名》曰:笄,系也,所以拘冠,使不坠也。
《三礼图》曰:笄,簪也。士以骨,大夫以象。《诗》曰:君子偕老,副笄六珈。(副,后夫人之首饰,编发为之。珈,笄饰之最盛者。)
《白虎通》曰:男子幼娶必冠,女子幼嫁必笄。
《礼》曰:女子许嫁,笄而字。
《国语》曰:司马期欲以妾为子,(内子,卿之嫡室。)访於左史倚相曰:"吾有妾,而愿欲笄之。"倚相止之。
又曰:范文子暮退於朝,武子曰:"何暮也?"对曰:"有秦客廋辞于朝,(瘦,隐也。)大夫莫之能对也。吾知茸苌。"(解其三事。)武子怒曰:'大夫非不能也,让父兄也。尔童子而茸苴人於朝,吾不在,晋国亡无日矣。"击之以杖,折其委笄。
《春秋后语》曰:赵襄子之姊为代王夫人。襄子并代,煞王,平其地。其姊闻之,泣而呼天,磨笄自煞。代人怜之,名其地为磨笄山。
齐淳于髡《十酒说》曰:罗襦排门,翠笄窥牖。
○钗
《释名》曰:钗,枝形也。因名之也。爵钗者,钗头施爵。
曹植《美女篇》曰:头插金爵钗。
《续汉书》曰:灵帝时,江夏黄氏母浴而化为鼋,入於深渊。其后,人时见出浴,簪一银钗,犹在其首。
又《与服志》曰:贵人助蚕服,瑇瑁钗。
《江表传》曰:魏文帝遣使於吴,求玳瑁三点钗。群臣以为非礼,咸人不与。孙权敕付使者。
《晋记》云:王达妻卫氏太安中为鲜卑所掠,路由章武台,留书并钗钏访其家。
《晋令》曰:六品下得服金钗以蔽髻。
又曰:女奴不得服银钗。
《晋山陵故事》曰:后服有瑇瑁钗三十只。
沈约《宋书》曰:秦王始三年,以皇后己下六宫金钗千枚班赐北征将士。
《列女传》曰:梁鸿妻孟光,荆钗布裙。
《洞冥记》曰:元鼎元年,起招灵閤,有神女留一玉钗与帝,帝以赐赵婕妤。至昭帝元凤中,宫人犹见此钗,共谋欲碎之。明旦视之匣,惟见白燕直升天去。故宫人作玉钗,因改名玉燕钗,言其吉祥。
《拾遗录》曰:汉献帝为李傕所败。帝伤指,伏后以绣绂拭血,刮玉钗以拂於创,应手则愈。
又曰:魏文帝纳美女薛灵芸,有献火珠龙鸾钗,帝曰:"珠翠尚不能胜,况龙鸾之重乎?"
又曰:魏明帝时,昆明国贡嗽金鸟,鸟常吐金屑如粟,用饰钗珮,谓之辟寒金。宫人相嘲曰:"不服辟寒金,那得帝王心。"
又曰:石季伦爱婢翔风,别玉声金色为倒龙之珮,莹金为凤冠之钗,言刻玉如倒龙之势,铸金象凤凰之状。结袖绕盈,舞於昼夜。使声声相接,谓之恒舞。欲有所招者,不呼姓名,悉听珮声,视钗色。玉轻声者居前,金色艳者居后,以为行次而进也。
《华阳国志》曰:涪阳大龟,其甲可卜,其缘可作钗,世号灵钗。
斐渊《广州记》曰:豪富女子以金银为大钗,执以叩铜鼓,号为铜鼓钗。
崔豹《古今注》曰:蟠龙钗,梁冀妇所制。
《异苑》曰:吴郡有徐君庙。东阳长山县吏李瑫,义熙中遭事在都,妇过庙乞恩,拔银钗为愿。未至富阳,有白鱼跳妇前,剖腹,得所愿钗,夫事寻解。
《幽明录》曰:寻阳参军梦一妇人,前跪自称:"先葬近水,沦没。诚能见救,虽不能富贵,可令君薄免祸。"参军答曰:"何以为志?"妇人曰:"君见渚边上有鱼钗,即我也。"参军明旦觅,果见一毁坟,其上有钗。移置高燥处。却十馀日,参军行至东桥,牛奔直趣水,窜鏖,忽转正,得无恙也。
《录异传》曰:吴人费季客贾去家,与诸贾人语曰:"吾临行,就妇求金钗,妇与之,吾乃置户楣上,忘白妇说。"妻梦见季死,前金钗在户上,妻取,得发哀。一年,季却还。
《神仙占》曰:头上着钗,夜卧堕靴履中者,妇人与外夫煞之。
司马相如《美人赋》曰:玉钗挂臣冠;罗袖拂臣衣。
黄香《九宫赋》曰:剥骇鸡以为钗。(骇鸡,犀也。)
古歌辞曰:头上金钗十二行,足下丝履五文章。
陈司马《美玉篇》曰:头戴金雀钗,腰珮翠琅玕。
崔瑗《三子钗铭》曰:元正上日,百福孔灵。魉禜如云,乃象众星。三珠横铳,摄<女奚>赞灵。
魏陈思王《美女篇》曰:头戴合欢钗。
梁阳济《泄井得金钗诗》曰:昔日倡家女,摘华露井边。摘华还自比,插映还自怜。窥窥终不己,笑笑自成妍。宝钗於此落,从来非一年。翠羽成泥去,金色尚如先。此人今不在,此物今空传。
秦嘉《与妇淑书》曰:今致宝钗一双,价值千金,可以耀首。淑答曰:未奉光仪,则宝钗不设。
《灵怪》曰:吴兴妖童赠谢府君诗曰:"玉钗空中坠,金钿色己歇。独泣谢春风,良夜辜明月。"
○镊(钗类)
《齐书》曰:文安皇后为皇太子妃,无宠。太子为宫人制新丽衣裳及首饰,而后床惟陈故古旧钗镊数枚。
又曰:周盘龙为右将军。建元元年,魏攻寿春,以盘龙为军主,假节助豫州刺史桓崇祖拒魏,大破之。上闻之喜,下诏美称,送金钗镊二十枚与其爱妾杜氏。
王仲宣《七释》曰:载明中之羽雀,杂华镊之威蕤。
孔炜《粕别》曰:长袖随腕而遗曜,紫镊承鬓而聘辉。
○珰珥
《说文》曰:珥,瑱也。瑱,以玉充耳也。
《释名》曰:珥,瑱也。悬珰耳旁,不欲使人妄听,自镇重也。此本出於蛮夷。蛮夷妇女轻浮好走,以此铛锤之也。今中国仿之也。
《风俗通》曰:耳珠曰珰。
《周书》曰:武王驰纣,商师大崩。帝辛登禀台,取天知玉珥及鹿玉衣身以自焚。鹿玉则销,天知珥在火中不销。
《诗》曰:玉之瑱也,象之揥也。(瑱,寒耳也。)
又曰:有匪君子,充耳琇莹。(琇莹,美玉。)
《传》曰:夏,齐侯将纳公(鲁昭公也。)命,无授鲁货。申丰从女贾以币锦二两,缚一如瑱。(瑱,充耳也;缚,卷也。)急卷使如充耳,易怀藏。
《史记》曰:淳于髡谓齐威王曰:"前有堕耳,后有遗簪,此可饮八斗。"
又曰:武帝谴责钩弋夫人,夫人脱簪珥叩头。
《魏书》曰:卞太后性约俭,不尚华丽,无文绣珠玉,器皆黑漆。太祖尝得孟苽数具,命后自选一具,后取其中者。太祖问其故,对曰:"取其上者为贪,取其下者为诈,故取其中者耳。"
《吴录》曰:袁博出游,其女茔得坏墟齐珰珥百枚,於是封上之,诏以赐博也。
《晋令》士卒百工,不得服真珠珰。
又《诸葛恪别传》曰:范慎嘲恪曰:"马虽大畜,禀气于天,今残其耳,岂不伤仁?",恪答曰:"母之於女,天下至亲。穿珥附珠,何伤於仁?"
《战国策》曰:齐王夫人有七美珥。
《韩子》曰:齐威王夫人死,有十孺子。(所窥者凡十人。)薛公欲知所立人,为十玉珥而美其一,献於王,以付十孺子。明日视美珥所在,乃立之。
《西京杂记》曰:赵飞燕为皇后,其女弟上遗合浦圆珠珥。
《梦书》曰:珠珥为人子之所贵,梦得珠珥,得子也。
魏陈思王《洛神赋》曰:献江南之明珰。
刘祯《鲁都赋》曰:含丹吮素,巧笑妍祥。插曜日之笄,珥明月之珰。
繁钦《定情诗》曰:何以致区区,耳中双明珠。
王粲《七释》曰:扌冗照夜之明珰,焕煜爚以垂晖。
傅玄《七谋》曰:珮昆山之美玉,珥海南之明珰。
○钏
《通俗文》曰:环臂谓之钏。
《东宫旧事》曰:皇太子纳妃,有金钏二双。
祖台之《志怪》曰:建安中,河间太守刘照夫人卒於府。后太守至,梦见一好妇人,就於室家。持一双金鏆(古唤切。)与太守,不能名,妇人乃曰:"此錗(竹志切。)鏆。"錗鏆者,其状如纽珠,大如指,屈伸在人。太守得,置枕中。前太守迎丧,言有錗鏆。开棺视夫人臂,果无复有錗鏆焉。
《甄异记》曰:乐安章沉病死,未殡而苏。云被录到天曹,主者是其外兄,断理得免。见一女同时被录,乃说金钏二双,记沉以与主者,亦得还,遂共燕接。女云家在吴,姓徐,名秋英。沉后寻问,遂得之。女父母因以女妻沉。
高文惠《与妇书》曰:今致金鏆一双。
《交州记》曰:波斯玉以金钏聘斯调王女也。
《唐书》曰:交河王麹崇裕兄昭,少好学。尝有鬻异事书於市者,其母将为买之,搜索家财,不足其价,惟箧中有金钏数枚。既而叹曰:"何爱此物,令吾子不有异闻乎!"促令货易此书。昭后历位司膳卿,颇以诗咏流誉。
繁钦《定情诗》曰:何以致契阔,绕臂金跳脱。
○指环
《春秋繁露》曰:纣刑鬼侯之女,取其环。
《五经要义》曰:古者,后妃群妾礼御於君所。
《女史书》曰:授其环以进退之。有娠则以金环退之,当御者以银环进之。进者,着于左手,阳也,以当就男,故着左手。右手,阴也,既御而复故,此女史之职。
《汉书仪》曰:宫人御幸,赐银环。
《后汉书》曰:孙程等十九人立顺帝有功,各赐金指钏环。
《晋书》曰:羊祜年五岁,令乳母取所弄金环,乳母曰:"汝先无此物。"祜乃於邻人李氏东墙桑树中探得之。李氏见,惊曰:"余亡儿所失物也。"乳母具言前事,李氏悲惋。时人异之。谓李氏之子,即羊祜之前身也。
又曰:傅畅年五岁,父友见而戏,解畅衣,取其金环与左右。畅不惜,以此赏之。后选入,侍讲东宫。
《宋书》曰:西南夷元嘉七年遣使献金刚指环。
《梁书》曰:武丁贵嫔。武帝镇樊城,尝登楼以望,见汉滨五彩如龙。下有女子,擘絖,则贵嫔也。帝赠以金环,纳之,时年十四。
《后魏书》曰:咸阳王禧弟树,字秀和,位宗正卿。后奔梁,武帝尤器之。后复归魏。初辞梁,其爱姝玉儿以金指环与树,常着之,寄以还梁,表必还之意。朝廷知之,俄而赐死。
《拾遗录》曰:吴主潘夫人以火齐指环挂石榴枝上,因其处台,名曰环榴台。时有谏者云:"今吴蜀争雄,还刘之名将为妖乎!"权乃翻其名为榴还环台也。
《西京杂记》曰:戚姬以百炼金为彄环,照见指,上骨恶之,以赐侍儿。
《益部耆旧传》曰:刘宠丧母,时危乱,坟墓发伤。宠乃矫母令:"家贫无财,惟有手上金环。卖造墓供送。免发掘。"
《西戎传》曰:大宛国人深目对厕,娶妇人,以金同心指环为聘。
《外国杂俗》曰:诸问妇许婚,下全同心指环,保同志不改。
《林道记》曰:林邑王献金指环於吴主。
《胡俗传》曰:始结婚姻,相然许,便下金同心指环。
《扶南传》曰:扶南有讼者,煮水令沸,以金指环投汤中,然后以手探汤。其直者,手不烂;有罪者,入汤即焦。
《茅君传》曰:勾曲山上有神芝五种。求之法,当以三月登山,赍金环二双,启以奉誓,如此者三,以为盟也。必得芝草,投环於石间,忘顾念。
《集灵记》曰:王諿,琅邪人也。仕梁,为南康王记室。亡后数年,妻子困於衣食。岁暮,諿见形谓妇曰:"卿困乏衣食。"撇裻与之酒,别而去。諿曰:"我若得财物,当以相寄。"后月,小女探得金指环一只。
《甄异传》曰:沛郡秦拊,义熙中至曲阿村,日暮失路,远见火光,投之。屋有少女,因寄宿。晓临别,女以指环与拊,拊去。回顾,乃是冢焉。
《太平御览》 宋·李昉
卷七百一十九 ◎服用部二十一
○粉
《释名》曰:粉,分也。研米使分散也。赤(赤贞切。)粉者,赤也。染粉使赤,以着颊也。
《墨子》曰:禹造粉。
《博物志》曰:纣烧铅锡作粉。
《汉书》曰:广川王去幸姬陶望卿,去疾后昭信谓去疾曰:"前画工画望卿,袒裼傅粉,疑有奸。"
又曰:惠帝侍中皆傅脂粉。
《续汉书》曰:顺帝时,所除官多不次,李固奏免百馀人。此等既怨,共作飞章诬固曰:"大行在殡,路人掩涕。固独胡粉饰貌,搔头弄姿,盘旋偃仰,曾无惨怛之心。"
《魏略》曰:何晏性自喜,动静粉白不去手,行步顾影。
《魏略》曰:邯郸淳诣临淄侯植,时大暑,植取水浴,以粉自傅。科头、胡舞、击剑、诵小说,顾谓淳曰:"邯郸生,何如也?"
《韩子》曰:若毛嫱西施之美丽,尾嫳吾面;用脂泽粉黛,则倍其初。言先王之仁义,尾嫳於治;明法度,必赏罚,则国之脂泽粉黛。
《淮南子》曰:漆不厌黑,粉不厌白。
《抱朴子》曰:或问涉海之法,答曰:"先於川,次破鸡子一枚,以少粉杂香末合搅水中,则不畏风波。"
又曰:民不信黄丹及胡粉是化铅所作。
《神仙传》曰:真人南极子能含粉成鸡子,吐之数十枚,煮之,鸡子黄中皆有少粉也。
《华阳国志》曰:巴郡江西县有清水穴,巴人以此水为粉,则皜曜鲜芳。尝贡京师,名为粉水。
《扶南传》曰:顿逊国有磨夷花,末之为粉,大香。
《梦书》曰:妇却饰粉饰为怀妊。
《神农本草》曰:粉锡,一名鲜锡。
《语林》曰:石崇厕置甲煎粉,沉香汁之属。
《汉官仪》曰:省中以胡粉涂壁。
《邺中记》云:石虎以胡粉和椒涂壁,曰椒房。
宋玉《登徒子赋》曰:着粉太白,施朱太赤。
蔡邕《女诫》曰:弘粉则思其心之鲜。
曹植《乐府》曰:御巾粉於君旁,中有藿纳都梁。
傅长虞《感凉赋》曰:珠汗陨於王躬,粉附身而沽凝。
○黛
《说文》作,画眉也。(与黛同。)
《释名》曰:黛,代也。减去眉毛,以此代其处也。
《通俗文》云:染青石谓之点黛。
《后汉书》曰:明德马后,眉不施黛,独左眉角小缺,补之如粟。
《宋起居注》曰:河西王沮渠蒙逊献青雀头黛百斤。
《楚辞》曰:粉白黛黑,施芳泽只,长袂拂面,善留客。
○脂泽
《释名》曰:泽,人发恒枯瘁,以此濡泽之。唇脂,以丹作,象唇赤也。
《广志》曰:面脂,魏兴以来始有之。
《汉书》曰:翁伯贩脂而倾县邑。
又曰:孔奋为姑藏长,清俭,人或讥之,以身处脂膏,不能自润。
《北史·后妃传》曰:晋旧仪,典栉三人,掌宫中栉、膏、沭。
《世说》曰:江淮以北,谓面脂为面泽。
蔡邕《女诫》曰:傅脂则思其心之和,泽发则思其心之润。
《冯衍集》曰:衍与妇弟任武达书曰:"惟一婢,武所见,头无钗,泽面无脂粉。"
○燕脂
《博物志》曰:作燕支法:取蓝蒍(韦委切。)捣以水,洮去黄汁,作十饼如手掌,着湿草,卧一宿便阴乾。欲用燕支,以水浸之三四日,以水洮赤黄汁,尽得赤汁而止也。
《西河旧事》曰:祁连山焉支山宜畜养。匈奴失此二山,乃歌曰:"失我祁连山,使我六畜不蕃息;失渭荷支山,使我妇女无颜色。"
崔豹《古今注》曰:燕支叶似蒯,花似菖蒲,出西方,土人以染,名为燕支。中国人谓红蓝,以染粉为妇却舒色,谓为燕支粉也。
习凿齿《与燕王书》曰:此下有红蓝,足下先知之不?北方人彩取其花染绯黄,接其上英者作燕支,妇人用为,颜色可爱。
班固曰:匈奴名妻作阏氏,言可爱如燕支。
○的
《释名》曰:以丹注面曰的。的,灼也。此本天子诸侯有群妾者,以次进御。有月事者,止不御,重不口说,故注此於面,灼然而识也。
王粲《神女赋》曰:施华的,结羽钗。
傅玄《镜赋》曰:珥明珰之迢迢,点双的以发姿。
○花胜
《释名》曰:花胜,草花也。言人形容正等,着之则胜。
《续汉书·与服志》曰:皇后入庙,为花胜。上为凤凰,以翡翠为毛羽,下有白珠垂金绮,镊横簪之。
《山海经》曰:西王母梯几戴胜。
《符瑞图》曰:金胜者,仁宝也。不断自成,光若明月。
《晋中兴书》曰:一名金称,《援神契》曰:"神灵滋液,百珍宝用有金胜。"晋孝武时,阳穀氏得金胜一枝,长五寸,形如织胜。
《太平御览》 宋·李昉
卷七百二十 ◎方术部一
○养生
《易》曰:天地之大德曰生。
《传》曰:君子有四时:朝以听政,(听国政。)昼以访问,(问可否。)夕以修念,(念所施。)夜以安薯。於是节宣其气,(宣,散也。)勿使有所地壅闭湫(子小切。)底(音止)以露其体,(湫,集也。底,滞也,露,裸也。宣之则血气集滞而体裸露。)兹心不爽,而昏乱百度。(兹,此也。爽,明也。百度,百事之节。)
《老子养生要诀》曰:一人之身,一国之象。胸臆之设犹宫室也。支体之位犹郊境也,骨节之分犹百川也,腠(七构切。)理之间犹四衢也。神犹君也,血犹臣也,气犹民也。故志人能理其身,亦犹明君能治其国。夫爱其民所以安其国,爱其气所以全其身。民弊即国亡,气衰即身谢。是以志人上士,当施医於未病之间,不追修施於既败之后。故知国难保而易丧,气难清而易浊。审机权可以安社稷,制嗜欲可以保性命。若能摄生者,当先除六害,然后可以延驻。何名六害?一曰薄名利,二曰禁声色,三曰廉货财,四曰捐滋味,五曰屏虚妄,六曰除疽妒。六者若存,则养生之道徒设耳。盖未见其有益也,虽心希妙理,口念贞经,咀(才与切。)嚼英华,呼吸景象,不能补其促矣。诚者,所以保和全贞,当须少思少念,少笑少言,少喜寿怒,少乐少愁,少恶少好,少事少机。夫多思则神散,多念则心劳;多笑则脏腑上翻,多言则气海虚脱;多喜则膀胱纳客风,多怒则腠理奔浮血;多乐则心神啸筤,多愁则头面焦枯;多好则气智溃溢,多恶则精爽奔腾;多事则筋脉乾急,多机则智虑沉迷。兹乃伐人之生甚於斤斧,蚀人之性猛於豺狼。无久行,无久坐,无久立,无久卧,无久视,无久听。不饥强食则脾劳,不渴强饮则胃胀。体欲少劳,食欲长少。劳则勿过,少勿令虚。冬则朝勿虚,夏则夜勿饱。早起不在鸡鸣前,晚起不过日出后。心内澄则真人守其位,气内定则邪物去其身。行欺诈则神悲,行争竞则神沮。轻侮於人当减算,煞害於物必伤年。行一善则魂神欢,除一恶则魄神喜。魂神欲人生,魄神欲人死。常欲宽泰自居,恬淡自守,则神形安静,灾病不生。仙录必书其名,死籍必消其咎,养生之理,尽在此矣。至於炼琼丹而补脑,化金液以留神,此上贞之妙道,非食穀啗血越分而修之。万人之中,得者殊少,深可诫焉。
《庄子》曰:"善养生若牧羊,视其后者而鞭之。周威公曰:"何谓?"曰:"鲁有单豹者,岩居而谷饮,不与民共利,行年七十而犹有婴儿之色。不幸遇饿虎,煞而食之。有张毅者,高门悬薄,无不走也。行年四十而有内热之病以死。豹养其内,而虎食其外;毅养其外,而病攻其内。此二子者,皆不鞭其后者。(夫守一方之事,至于过理者不及于会通之适者,鞭其后者,去其不及耳。)
又曰:养形必先之以物。物有馀而形不养者有之矣。有生必先无离形,形离而生亡者有之矣。其来不能却,其去不能止也。悲夫!世之人以为养形足以存,养形神情,果不足以存生。
《文子》曰:太上养神,其次养形。神清意平,百节皆宁,养生之本也。肥肌肤,充腹肠,开嗜欲,养生之末也。(《淮南子》同。)
《韩子》曰:神不注於外则身全,身全之谓得。得者,得身也。
《吕氏春秋》曰:凡竖之长也,顺之也。使生不顺者,欲也。故圣人必先適欲。(适,节也。)室大则多阴,台高则多阳。多阴则蹶,多阳则痿,(蹶也,逆寒疾也。痿躃不能行。)此阴阳不適之患也。是故先王不处大室,不为高台。味不众珍,衣不燀(之演切。)热。燀热则理塞,(脉则闭节。)理塞则气不达。味从珍则胃充,胃充则中大鞔,(音坠,惫也。)中大鞔则气不达,以此求长生,其可得乎?昔先圣王之为苑囿园池也,足以观望劳形而己矣;其为宫室台榭也,足以辟燥备湿而己矣;其为与马衣裘也,足以逸身暖骸而己矣;其为饮食酏(音移)醴也,足以適味充虚而己矣;其为声色音乐也,足以安性自娱而己矣。此五者,之所以养性也,非好俭而恶费也,节于性也。
又曰:天生阴阳寒暑燥湿。四时之化,万物之变,莫不为利,莫不为害。圣人察之以便生,故精神安乎形,而年寿长焉。长也者,非短而续之者也,毕其数也。毕数之务在去乎害。何谓去害?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咸,五者充形,则生害矣;大喜大怒大忧大恐大哀,五者接神,则生害矣;大寒大热大燥大湿大风大雾,六者动精,则生害矣。(诸言大者,皆言过制。)故凡养生莫若知本,知本则疾无由至矣。
又曰:汤问伊尹曰:"欲取天下,若何?"伊尹曰:"欲取天下,天下可取。身将先取。(身先为天下所取也。)凡事之本,必先治身。啬其大宝,(大宝,身也。)用新弃其陈,凑理遂通,精气日新,邪气尽去,反其天年,此之谓真人。昔先圣王成其身而天下成,治其身而天下治。故善响者不於响,於声;善景者不於景於形。为天下者不於天下,於身。《诗》曰:"淑人君子,其仪不忒。其仪不忒,正是四国。"言正诸身也。故反道而身善矣,行义而人善矣。
《淮南子》曰:君子行正气,小人行邪气。内便於性,外合於义。循理而动,不系於物者,正气也。重於滋味,淫於声色,发於喜怒,不顾后患者,邪气也。邪与正相伤,欲与性相害,不可两立,一置一废,故圣人损欲而从事於性。凡治身养性,节寝处,適饮食,和喜怒,便动静,而邪气自不生。岂若忧瘕疵之兴,痤疽之发,而豫备之哉?
又曰:今万物之来擢拔吾性,扌搴取吾精,势若泉源,虽欲勿廪,庸可得乎h囫夫树木,灌以潦水,畴以肥壤,十人养之,一人拔之,则必无馀蘖。况以一国同伐之,虽欲久生,岂可得哉?今盆水在廷,清之终日,未能见眉睫,浊之不过一挠,而不能察方员。人神易浊而难清,犹盆水之类也。
又曰:夫水之性清而沙土汨之,人之性安而嗜欲乱之。夫人之所授於性者,耳目之於声色也,鼻口之於芳臭也;肌肤之於寒暖也,其情一也。或通於神明,或不免於痴狂者何也?其所以为制者,异也。是故神者,智之渊也,神清则智明矣。智,心之府也,智公则心平矣。人莫鉴於流沫而鉴於止水者,以其静也。莫窥於生铁而窥於明镜者,以其易也。夫惟易且静,故能形物之情性,由此观之用者也。是故虚室生白,吉祥止焉。
又曰:圣人不变其宜,不易其常,放准修绳,曲因其当。夫喜怒者,道之邪;悲忧者,德之失;好憎者,心之过;嗜欲者,性之累。夫大怒破阴,大喜坠阳,薄气发瘖,惊怖为狂。忧悲多悉,病乃成积;好憎繁多,祸乃相随。故心不忧,乐德之至也;性而不变,静之至也。嗜欲不载,虚之至也:无所爱憎,平之至也:不与物散,粹之至也。能此五者,则通于神明。通于神明者,得其内者也。
《抱朴子·内篇》曰:夫太元之山,难知易求。不天不地,不沉不浮;绝险缅邈,崔巍崎岖;和气烟缊,神童并游;玉井泓窈,灌溉延休;百二十官,曹府相由;离坎列位,玄芝万株;绛树特生,其实如珠;金玉嵯峨,醴泉出隅;还年之土,甘其清流;子能修之,松乔同俦。此一山也。长谷之山,杳杳巍巍。玄灵飘飘,玉液霏霏;金紫之房,在乎其隈;愚人竞往,至皆死归;有道之士,登之不衰;彩服黄精,以致天飞。此二山也,古贤之所秘,子精思之。
又曰:凡养生者,欲令多闻而贵要,博见而择善。偏胁筳事,不足必赖也。又好事之徒,各伏其所长,知玄素之术者则曰:"帷房中之术可以度世矣",明吐纳之道者则曰"惟行气足以延寿矣",知屈伸之法者则曰:"惟导引可以难老矣",知草木之方者则曰:"惟奇药可以无穷矣",学道之不能成就,由乎偏枯之若此也。
又曰:余祖鸿胪,少时当为临沇令,云此县有民家世寿考,或出百岁,或八九十。后徙去,子孙转多夭折。他人居其故宅,后亦累世寿考。由此乃觉是宅之所为,而不知何。疑其井水殊赤,乃试掘井左右,得古人埋丹砂数十斛,去井数尺,此丹砂汁因泉渐入井,是以饮其水而得寿。况乃炼丹砂而服之乎?
又曰:人亦有不病者,各有所制摄生。食不欲饱,眠不欲扇,星下不卧。里语曰:"人在人间,日失一日。"如牵牛以诣屠所,描帏一步,去死转近也。夫入九泉之下,长夜罔极,始为蝼蚁之粮,终与尘埃合体,令人怛然心热。求生之志,何可不营?
《新论》曰:曲阳侯王根迎方士西门君惠,从其学养生却老之术。君惠曰:"龟鹤称三千岁,以人之才,何乃不如虫鸟耶?"
《白虎通》曰:男子六十闭房户,所以辅衰故,重性命也。
《会稽典录》曰:王充年渐七十,乃作养生之书,凡十六篇,养气自守,闭明塞聪,爱精自辅,服药导引,庶几获道。
《刘根别传》曰:取七岁男齿女发,与己劲垢合烧,服之一岁,则不知老;常为之,使老有少容也。
嵇康《养生论》曰:养生有五难;名利不减,此一难也;喜怒不除,此二难也;声色不去,此三难也;滋味不绝,此四难也;神虑精散,此五难也。五丈必存,虽心希难老,口诵至言,咀嚼英华,呼吸太阳,不能不夭其年也。五者无於胸中,则信顺日深,玄德日全,不祈喜而自福,不求寿而自延,此养生大理所归也。
又曰:夫为稼於阳,世偏有一溉之功者。虽终归於焦烂,必一溉者后枯,然则一溉之益,固不可诬也。而世常谓一怒不足以侵性,一哀不足以伤身,轻而肆之,是犹不识一溉之益,而望嘉穀於旱苗者也。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,神须形以存。悟生理之易失,知一过之害生,故修性以保神,安心以全身,爱憎不栖於情,忧喜不留於心,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。又呼吸吐纳,服食养身,使形神相亲,表里俱济也。夫种田者,一亩十斛谓之良田,此天下通称也。不知区种可百馀斛,田种一也。至於树养不同,则功收相悬。谓商无十倍之价,农于百斛之望,此守常而不变者也。且豆令人重,榆令人瞑,合欢蠲忿,萱草忘忧,愚智所知也。薰辛害同,豚鱼不养,世所识也。虱处头而黑,麝食柏而香,颈处险而癭,齿居晋而黄。推此而言,凡所食之气,蒸性染身,莫不相应。岂惟蒸之使重而无使轻,害之使暗而无使明,薰之使黄而无使坚,芬之使香而无使延哉?故神农曰"上药养命,中药养性"者,诚知性命之理因辅养以通也。而世人不察,惟五穀是嗜,声色是耽;目惑玄黄,耳务淫哇;滋味煎其腑脏,醴醪煮其肠胃,香芳腐其骨髓,喜怒悖其正气,思虑消其精神,哀乐殃其平粹。夫以蕞尔之躯,攻之者非一途;易竭之身,而内外授敌;身非木石,其能久乎?
《神仙传》曰:彭祖云:"养寿之道,但莫伤之而己。夫冬温夏凉,不失四时之和,所以適身也。美色淑姿,安闲性乐,不致思欲之感,所以通神也。车服威仪,知足无求,所以一志也。八音五色,以养视听之欢,所以导心也。凡此皆以养寿,而不能斟酌之者,反以速患。古之至人,恐下才之子不识事宜,流遁不还,故绝其源,故经有"上士别床,中士异被;服药百过,不如独卧;色使目盲,声授鼹聋,味令口爽"。言若能节宣其宜適,抑扬其通塞者,不减年算而得其益。凡此之类,譬犹水火,可否失適,反为害耳。人不知其经脉损伤,血气不足,肉理空疏,髓脑不实,体己先病,故为外物所犯,因风寒酒色以发之耳。若本充实,岂有病乎?凡远思氰唷伤人,忧愁悲哀伤人,喜乐过量伤人,忿怒不解伤人,汲汲所愿伤人,戚戚所患伤人,寒暖失节伤人,阴阳不交伤人。人所伤者其众,而独责房室,不亦惑哉?男女相成,犹天地相生也,所以道养神气,使人不失其和。天地得交接之道,故无终竟之限;人失交接之道,故有残折之期。能避众伤之事,得阴阳之术,则不死之道也。天地昼离而夜合,一岁三百六十交,精气和合者有四,故能生育万物,不知穷极。人能则之,可以长存。次则有服气得其道,则邪气不能入,治身之本要也。其馀历藏导引之术,及念体中万神有含影中形之事,不然于心志也。人能爱精养体,服气炼神,则万神自守。其不然者,营卫枯疲,万神自逝,非思念所留者也。
《魏志》曰:吴普尝问道於华他,他谓普曰:"人体欲得劳动,但不当使极耳。如摇动则穀气易消,血脉通流,病不得生。譬犹户枢不蠹,流水不腐,以其常动故也。是以仙者及汉时有士君,旧为导引之事,熊经鵄顾,引挽腰体,动诸关节,以求难老。吾有一术,名五禽之戏,汝可行之。一曰虎,二曰鹿,三曰熊,四曰猿,五曰鸟。亦以除疾,并利蹄足,以当导引。体中不快,起作一禽之戏。普施行之,遂年九十馀。
《博物志》曰:魏武帝问封君达养生之术。君达曰:"体欲常劳,食欲常少,劳无过虚。省肥浓,节咸酸,减思虑,损喜怒,除驰逐,慎房室。春夏施写,秋冬闲藏。"武帝行之,有效。
高湛《养生论》曰:王叔和,高平人也。博好经方,洞识摄生之道。尝谓人曰:"食不欲杂,杂则或有所犯,当时或无灾患,积久为人作疾。"寻常饮食,每令得所多餐,令人彭亨短气,或致暴疾。夏至秋分,少食肥腻饼臛之属,此物与酒食瓜果相妨,当时不必习病,入秋节变,阳消阴息,寒气忽至,多诸暴卒,良由涉夏取冷大过,饮食不节故也。而不达者皆以病至之日便谓是授病之始,而不知其所由来者渐矣。岂不惑哉?
《养生要》曰:起,东向坐,以两手相摩令热。以手摩额,上至顶上,满二九止,名曰存泥丸。又清旦初起,以两手人两耳极上下之,二七止,令人不聋。次缩鼻闭气,右手从头上引左耳,二七止。次引两发鬓举之,令人血气流通,头不白。又摩手令热,以摩身体,从上至下,名乾浴。令人胜风寒、时气、寒热、头痛,百病皆除。
《庄子》曰:吹喣呼吸,吐故纳新,熊经鸟伸,为寿而己矣。此道引之士,养形之人也。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。
《养生要·伏气经》曰:道者,气也,宝气得道长存。神者,精也,宝精则神明长生。精者,血脉之川流,守骨之灵神。精去则骨枯,骨枯则死矣,是以为道者务宝其精。从夜半至日中为生气时,正僵仆,瞑目握固,(握固者,如婴儿之卷手。)闭气不息,於心中数至生二百,乃口吐气出之,曰增息。如此身神具,五藏安。能闭气数至二百五十,华盖明,(化盖,眉也。)耳目聪,举无病,邪不入。宝气,一名曰行气,一名长息。其法:正僵仆,徐潄澧泉(澧泉,唾也。)而咽之。因行气,口但吐气,鼻但内气,徐缩引之,莫大极,满者难还入五息,己一息,自可吐也。一息数之至九十息,频伸讫,复为之,满四九三百六十息为一竟,咽之,乃鼻内气也。不尔或令咳,凡内气上外吐气,则气不流自觉周身也。
《抱朴子》曰:城阳郄俭,少时行猎,堕空冢中,饥饿,见冢中先有大龟,数数回转,所向无常,张口吞气,或俯或仰。俭素亦闻龟能导引,乃试随龟所为,遂不复饥。百馀日后,人有偶窥冢中,见俭而出之。后竟能咽气断谷。魏王拘置土室中闲试之,一年不食,颜色悦泽,气力自若。
又曰:尔乃咀吸宝华,谷神大清,外珍五耀,内守九精。
《修养杂诀》曰:老子云:玄牝之门,是谓天地根。绵绵若存,用之不勤。"言口鼻也。天地之门以吐纳阴阳生死之气。每至旦,面向午,展两手於膝之上,徐按捺百节,口吐浊气,鼻引清气,所以吐故纳新。是蹙气良久,徐徐吐之,仍以左右手上下前后拓。取气之时,意想太和,元气下入毛际,流于五脏,四支皆授其润,如山纳云,如地授泽。若气通则竟腹中咽,咽转动。若得十通,即竟,身体润泽而光色涣,耳目聪明,饮食有味,气力倍加,诸疾去矣。
《守九精法言》曰:生气时,床铺厚软,枕与身平,仰卧,展脚握固去身四五寸,两手亦去身四五寸,微微鼻引大阳清气入,竟送此气遍身体,即闭气至极,然后细从口吐之,勿令耳闻吐气之声也。
《着生论》曰:大凡着生,先调元气。身有四气,人多不明。四气之中,各主生死。一曰乾元之气,化为精,精反为气。精者连於神,精益则神明,精固则神畅,神畅则生健。若精散则神疲,精竭则神去,神去则死。二曰坤元之气,化为血,血复为气。气血者通於内,血壮则体丰,血固则颜盛,颜盛则生合。若血衰则发变,血败则脑空,脑空则死。三曰庶气。庶气者,二元交气。气化为津,津复为气。气运於生,生托於气,阴阳动息,滋润形骸,气通即生,菩蕈则死。四曰众也。众气者,谷气也。穀济於生,终误於命。食穀味虽生,蕴穀气还死。精能附血,气能附生,常使循环,即身永固,乾元之阳,阳居阴位,脐下气海是也。坤元之阴,阴居阳位,脑中血海是也。生者属阳,阳贯五脏,喘息之气是也。死者属阴,阴纳五味,秽恶之气是也。气海之气,以壮精神,以填骨髓。血海之气,以补肌肤,以流血脉。喘息之气,以通六腑,以扶四支。秽恶之气,以乱身神,以腐五脏。
《修养杂诀·气铭》曰:一气未分,三才同源。清浊既异,元精各存。天法象我,我法象天。我命在我,不在於天。昧用者夭,善用者延。性和者寂,守一神闲。灵芝在身,不在於山。返一守和,理合玄玄。精极拇树,神极乃灵,气极乃精,无精气乃冥。因气而衰,因气而荣;因气而死,因气而生。喜怒乱气,性情交争,拥构成患,神形岂宁?炼阳销阴,其气自行,以正遣邪,其患自平,乾坤澄净。子后午前,闭目平坐,握固冥然。纳息卢中,吐息天关。入息微微,出息绵绵。以意引气,脏腑回旋。前后呵之,荣卫通宣。但有不和,遣之踵前。五呵六呵,无疾不蠲。凡欲胎息,导引为先。经脉不拥,关节不烦。或如射雕,侧身弯环。或举腰膝,如蟾半圆。交枝脑后,左旋右旋。劲展两足,气出指端。摆掣四肢,捉搦三关,熟摩尺泽,气海亦然。叩齿集神,合眸固关。置心亡形,任意往还。觉气调匀,拥塞喉间。拥气则咽,茸苁相连。转舌潄入,咽下丹田。以意送之,令声泊然。一咽茸苁,再咽如前。三十六咽,胎息成焉。大道无为,为於无为。不为无为,莫若无为。不思为思,莫若无思。万法自然,不假施为。不寒不热,不渴不饥。恬淡无为,以道自怡。妙中之妙,微中之微,怀道君子,铭之珮之。
《太平御览》 宋·李昉
卷七百二十一 ◎方术部二
○医一
《周礼·天官下》曰:医师掌医之政令,聚毒药以供医事。凡邦之有疾病者、疕疡者造焉,则使医分而治之。岁终则稽其医事,以制其食。十全为上,十失一次之,十失四为下。
又《天官·疾医职》曰: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。四时皆有疠疾:春时有痟首疾,夏时有痒疥疾,秋时有疟寒疾,冬时有嗽气疾。以五味、五穀、五药养其病,以五气、五声、五色视其死生。两之以九窍之变。参之以九藏之动。凡民之有疾病者。分而治之。死终则各书其所以。而入於医师。疡医掌肿疡、溃疡、金疡、折疡之祝(音祝)药,劀(音刮)煞之剂。凡疗痬以五毒攻之,以五气养之,以五药疗之,以五味节之。凡药,以酸养骨,以辛养筋,以咸养脉,以苦养气,以甘养肉,以滑养窍。凡有疡者,授其药焉。
《礼记·曲礼》曰:君有疾,饮药,臣先尝之。亲有疾,饮药,子先尝之。医不三世,不服其药。
又《王制》凡执技以事上者,祝、史、射、御、医、卜及百工。
又《文王世子》世子之记曰:若内竖言疾,药必亲尝之。
《左传》曰:晋侯疾,求医於秦,秦伯使医缓为之。(缓,医名。为,犹治也。)未至,公梦疾为二竖子,曰:"彼良医也,惧伤渭荷,逃之。"其一曰:"居肓之上,膏之下,若我何?"(肓,心鬲也。心下为膏。)医至,曰:"疾不可为也,在肓之上,膏之下,攻之不可,达之不及,药不至焉。不可为也。"公曰:"良医也。"厚为之礼而归之。
又《襄二十一》曰:楚子使薳子冯为令尹,访於申叔豫。叔豫曰:"国多宠而王弱,国不可为也。"遂以疾辞。方暑,阙地,下冰而床焉。重茧衣裘,鲜食而寝。楚子使医视之。复曰:"瘠则甚矣,而血气未动。"乃使子南为令尹。
又《昭元》曰:晋侯求医於秦伯,秦伯使医和视之,曰:"疾不可为也。是谓近女室,疾如蛊。(惑疾。)非鬼非食,惑以丧志。(惑女色而失志。)良臣将死,天命不佑。"(良臣不匡救君过,故将死而不为天所右。)公曰:"女不可近乎?"对曰:"节之。先王之乐,所以节百事也。故有五节。(五声之节。)迟速本未以相及,中声以降,五降之后,不容弹矣。於是有烦手淫声,慆堙心耳,乃忘平和,君子弗听也。物亦如之,至於烦,乃舍也。尾馛生疾。君子之近琴瑟,以仪节也,非以慆心也。天有六气,(谓阴阳风雨晦明也。)降生五味,发为五色,徵为五声,淫生六疾,六气曰阴、阳、风、雨、晦、明也。分为四时,序为五节,过则为菑。阴淫寒疾,阳淫热疾,风淫末疾,雨淫腹疾,徊迺惑疾,明淫心疾。女,阳物而晦时,淫则生内热惑蛊之疾。今君不节、不时,能无及此乎?"赵孟曰:"何谓蛊?"对曰:"淫弱惑乱之所生也。於文皿虫,血为蛊,穀之飞亦为蛊,在《周易》,女惑男风落山谓之蛊,皆同物也。"赵孟曰:"良医也。"厚其礼而归之。
又《昭十九年》曰:许悼公疟。饮太子止之药卒。太子奔晋。书曰:"杀其君。"君子曰:"尽心力以事君,舍药物可也。"(药物有毒,当由医,非凡君之名人所知,讥上不舍药物,所以加杀。)
《尚书·说命》曰:若药弗瞑眩,厥疾弗瘳。(开汝心以沃我心,如服药。心瞑眩极,其病乃除,欲其出言以自警也。)
《论语》曰:子曰:"人而无恒,不可以作巫医。"
《帝王世纪》曰:伏羲氏仰观象於天,俯观法於地,观鸟兽之文,与地之宜,近取诸身,远取诸物,於是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,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,以类万物之情,所以六气六府,五藏五行,阴阳四时,水火升降,得以有象,百病之理,得以有类。乃尝味百药而制九针,以拯夭枉焉。
又曰:炎帝神农氏长於姜水,始教天下耕种五穀而食之,以省煞生。尝味草木,宣药疗疾,救夭仕之命。百姓日用而不知,着《本草》四卷。
又曰:黄帝有熊氏命雷公、歧伯论经脉傍通,问难八十一,为《难经》。教制九针,着《内外术经》十八卷。
又曰:歧伯,黄帝臣也。帝使岐伯尝味草木,典主医病。《经方》《本草》《素问》之书咸出焉。
《素问》曰:黄帝坐明堂,召雷公而问之曰:"子知医之道乎?"雷公对曰:"诵而未能解,解而未能别,别而未能明,明而未能彰。足以治群僚,不足至侯王。愿得授树天之度,四时阴阳合之,别星辰与日月光,以彰经术,后世益明。上通神农着,至教疑於二皇。"黄帝曰:"善,无失之。此皆阴阳表里上下雌雄相输应也。而道,上知天文,下知地理,中知人事,可以长久。以教众庶亦不疑。殆《医道》《论篇》可传后世,可以为宝。"
《世本》曰:巫咸,尧臣也。以鸿术为帝尧之医。
《史记》曰:扁鹊,渤海郑人,姓秦,名越人。少时为人舍客,长桑君过扁鹊,扁鹊独奇之,常谨遇之,长桑君亦知扁鹊非常人,乃呼鹊与语曰:"我有禁方,年老,欲传与公,公无泄。"乃出怀中药与扁鹊:"饮是以上池之水,三十日当知物矣。"乃悉取禁方,尽与扁鹊。以其言饮药三十日,视见垣外一方人。以此视疾,尽见五藏症结,特以诊脉为名耳。为医,或在齐,或在赵。赵简子疾,五日不知人。召扁鹊入,视疾出,董安于问扁鹊,扁鹊曰:"血脉滞也,而何怪。昔秦穆公尝如此,七日而寤。"居二日半,简子寤,语诸大夫曰:"我之帝所,甚乐。与百神游于钧天,广乐九奏万舞,不类三代之乐,其声动心。有一熊欲援我,帝命我射之,中熊,熊死。有罴来,我又射之,中罴,罴死。帝甚喜,赐我二笥,皆有副。吾见儿在帝侧,属我一翟犬,曰:'及而子之壮以赐之。'帝告我:'晋国且世衰,七世而亡。嬴姓将大败周人於范魁之西,而亦不能有也。'"董安于授言,书而藏之。以扁鹊言告简子,简子赐扁鹊田四万亩。其后,扁鹊过虢,虢太子死。扁鹊至虢宫门下,问中庶子喜方者曰:"太子何病,国中治攘过於众事?"中庶子曰:"太子病血气不时,交错而不得泄,暴发於外,则为中害。精神不能止邪气,邪气畜积而不得泄,是以阳缓而阴急,故暴蹶而死。"扁鹊曰:"其死何时?"曰:"鸡鸣时。""至今曰收乎?"(收谓棺敛。)曰:"未也,其死未至半日。"鹊曰:"臣齐渤海秦越人也,家在郑,未尝得望清光侍谒於前也。闻太子不幸而死,臣能生之。"中庶子曰:"先生得无诞乎?何以言太子之可生也!臣闻上古之时,医有俞跗,治病不以汤液醴洒,鑱石挢引,案<木兀>毒熨,一拨见病之应,因五藏之输,乃割皮解肌,诀脉结筋,搦髓,揲肓爪膜,湔浣肠胃,潄涤五脏,炼精易形。先生之方若能是,则太子可生也;若不如是而欲生之,曾不可以告咳婴之儿!"扁鹊仰天叹曰:"夫子之为方也,若以管窥天,以隙视文;越人之为方也,不待切脉、望色、听声、写形,言病之所在。闻病之阳,论得其阴;闻病之阴,论得其阳。病应见於大表,不出千里,决者至众,不可曲止也。子以吾言为不诚,试入诊太子,当闻其耳中鸣而鼻张,循其两股以至於阴,当尚温也。"中庶子闻扁鹊言,目眩然而不能瞚,舌挢然而不能下,乃以扁鹊言入报虢君。虢君闻之大惊,出见扁鹊於中阙,曰:"窃闻高义之日久矣,然未尝得拜见於前也。先生过小国,幸而举之,偏国寡臣幸甚!有先生则活,无先生则弃捐沟壑,长终而不反。"言未及毕,因嘘唏服(皮力切。)臆,涕泣横流,不能自止,容貌变更。扁鹊曰:"太子病者,所谓'尸蹶'者也。夫以阳入阴中,动胃繵缘,中经维络,别下於三焦、膀胱,是以阳脉下遂,(音坠)阴脉上争,会气闭而不通,阴上而阳内行,下内鼓而不起,上外绝而不交使,上有绝阳之络,下有破阴之纽,破阴绝阳之色己废,脉乱,故形静如死状。太子未死也。夫以阳入阴支兰藏者生,以阴入阳支兰藏者死。凡此数事,皆五藏蹙中之时暴作也。良工取之,拙者疑殆。"扁鹊乃使弟子子阳砺针砥石,以取外茸荇五会。有间,太子苏。乃使子豹为五分之熨,以八减之齐和煮之,以更熨两胁下。太子起坐。更適阴阳,但服汤二旬而复故。故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。扁鹊曰:"越人非能生死人也,此自当生者,越人能使之起耳。"扁鹊过齐,齐桓侯客之。入朝见,曰:"君有疾,在腠理,不治将深。"桓侯曰:"寡人无疾。"扁鹊出,桓侯谓左右曰:"医之好利,欲以不病者为功。"后五日,复见,曰:"君有疾,宰瑟脉,不治将深。"桓侯曰:"寡人无疾。"扁鹊出,桓侯不悦。后五日,扁鹊复见,曰:"君有疾,在肠胃,不治将深。"桓侯不应。扁鹊出,桓侯不悦。后五日,扁鹊复见,望桓侯退走。桓侯使人问其故,扁鹊曰:"疾在腠理,汤熨所及;其宰瑟脉,针石可理;其宰婶胃,酒醪所能;及其在骨髓,虽司命无柰之何。今在骨髓,臣是以无请。"后五日,桓侯体病,使人召扁鹊,鹊己逃遁焉。桓侯遂卒。扁鹊名满天下。旁游六国,至邯郸,闻赵贵女病,扁鹊即为带下医。过洛阳,闻周人爱老,扁鹊即为耳目痺医。入咸阳,闻秦人爱小儿,即为小儿医。随俗为变,无所滞碍。秦太医令李醯自知伎不如,遂密使人刺煞之。
又曰:公孙光,齐淄川唐里人。善为古方及传语法。淳于意师之,悉受其书。意欲尽求他精方,光曰:"五方尽矣,吾身己衰,无所事之。是吾少年所授妙方也,公毋以教人。"意曰:"悉得禁方,幸甚。死不妄传人。"光喜曰:"公后必为国工。临菑阳庆有奇方,吾不如之,汝可谨事,必得之。"意遂舍光而事庆焉。
又曰:阳庆,齐人也,年七十馀。有古先黄帝、扁鹊脉书,五色诊病,知人死生。决嫌疑,定可否,治及药论之书,甚精妙。又家自给富,不肯为人治病,亦不教子孙。后淳于意以父道事之甚谨,庆爱之,尽以其禁方与之,曰:"汝慎勿令我子孙知汝学我此法。"意曰:"谨闻命矣。"意行,用其方,遂尽其妙焉。
又曰:太仓公者,齐太仓长,临淄人,姓淳于,名意。少而喜医方术,更授师同郡元里公乘阳庆。庆年七十馀,无子,使意尽去其故方,更悉以禁方授之,传黄帝、扁鹊脉书,五色诊疾,知人死生,多验。齐郎中令循病,众医皆以蹶入中而刺之。意诊之曰:"涌鸩蘙,令人不得前后溲。"循曰:"不得前后溲三日矣。"意饮以火齐汤,一饮得前后溲,再饮得大溲,三饮而疾愈。淄川王美人怀子而不乳,来召意。意往,饮以莨<石昜>药一撮,以酒饮之,旋乳。意复诊其脉,躁。躁者有馀疾,即饮以消石一剂,即出血如豆,比五六校。济北王侍者韩女病,意诊脉曰:"内寒,月事不下也。"即窜以药,旋下,病己。病得之欲男子而不可得也。菑川王病,召意诊脉,曰:"蹶上为重,头痛身热,使人烦懑。"意即以寒水拊其头,刺足阳明脉,左右各三所,疾旋己。病得之沭发未乾而卧,诊如前,所以蹶,头热至肩。齐王黄妪兄黄长卿家有酒召客,意与诸客坐。未上食,意望见王后弟宋建,告曰:"君有病,往四五日,咀茳胁痛,不可以俯仰,又不得小溲。不亟治,病即入濡肾,及其未舍五藏,急治之,病方今在客肾濡,此所谓'肾痺'也。"宋建曰:"然。建故有腰脊痛。往四五日,天雨,黄氏诸倩(《方舍》曰:东齐之间壻谓之倩。)见建家京下方石,取弄之,建强欲效之,效之不能起,即复置之。暮,腰脊痛,不能溺,至令不愈。"建病得之好持重。所以知建病者,意见其色,太阳色乾,肾部上及界腰以下者枯四分所,故以往四五日知其发也。意即为柔汤使服之,十八日而病愈。临菑女子薄吾病甚,众医皆以为寒热笃,当死,不治。意诊其脉,曰:"蛲瘕。"(蛲音饶。)蛲瘕为病,腹大,上肤黄粗,循之戚戚然。意饮以芫华一撮,即出蛲,可数升,病愈,三十日如故。齐王侍医遂病,自炼五石服之。意往过之,遂谓意曰:"不肖有病,幸诊遂也。"意即诊之,告曰:"公病中热。论曰'中热不溲者,不可服五石'。石之为药精悍,公服之不得数溲,亟勿服。色将发<月雍>。"遂曰:"扁鹊曰'阴石以治阴病,阳石以治阳病'。夫药石者,有阴阳水火之济。故中热,即为阴石柔济治之;中寒,即为阳石刚齐治之。"意曰:"公所论远矣。扁鹊虽言若是,然必审诊,起度量,立规矩,称权衡,合色脉,表里有馀不足逆顺之法,参其人动静与息相应,乃可以论。论曰:'阳疾处内,阴形应外者,不加悍药及鑱石'。夫悍药入中,则邪气辟矣,而宛气愈深。诊法曰'二阴应外,一阳接内者,不可以刚药'。刚药入则动阳,阴病益衰,阳病益着,邪气流行,为重困於俞,(如喻切。)忿发为疽。"意告之后百馀日,果病疽发乳上,入缺盆,死。此所谓论之大体也。必有经纲,拙工有一不习,文理阴阳失矣。齐丞相舍人奴从朝入宫,意见之食闺门外,望其色有病气,意即告宦者平,平好为脉,学意所,即示之。舍人奴之病,告之曰:"此伤脾气也,当至春鬲塞不通,不能饮食,法至夏泄血而死。"宦者平即往告相曰:"君之舍人奴有病,重,死期有日。"相君曰:"何以知之?"曰:"君朝入宫,君之舍人奴尽食闺门外,平与仓公立,公乃示平曰:病如是丈必死。"相即召舍人奴而谓之曰:"奴有病不?"舍人奴曰:"无病,身无痛者。"至春果病,四月泄血死。所以知奴病者,脾气周乘五藏,伤部而交,故伤脾之色也。望之煞然黄,(煞,苏葛切。)察之如死青之滋。众医不知,以为大虫,不知伤脾。所以至春死者,胃气黄,气黄者,土气也,土不胜木,故至春死。所以至夏死者,脉法曰"病重而脉顺清者曰内关"。内关之病,人不知其所以痛,心急然无若。若加以一病,死中春;一愈顺,及一时。其所以四月死者,诊其人时愈顺。愈顺者,人尚肥也。奴之病得之流汗数出,灸於火而以出见大风也。齐淳于司马病,意诊其脉,告曰:"当病迵风。(音洞)迵风之状,饮食下嗌辄后之,(如膊蘙。)病得之饱食而疾走。"淳于司马曰:"我之王家食马肝,饱甚,见酒来,即出,驱疾至舍,即泄数十馀出。"意告曰:"为火齐米汁饮之,七八日当愈。"时医秦信在旁,意出,信谓左右閤都尉曰:"意以淳于司马病为何?"曰:"以为迵风,可治。"信即笑曰:"是不知也。淳于司马病,法当后九日死。"即后九日不死,其家复召意,意往问之,尽如意诊。即为一火齐米汁,使服之,七八日病愈。或问其故,意曰:"诊其脉时,切之,尽如法,其病顺,故知不死。"
又曰:宋邑,临淄人,师仓公,授五诊脉论之术。
《太平御览》 宋·李昉
卷七百二十二 ◎方术部三
○医二
《史记》曰:冯信,临淄人,为齐太仓长,好医。淄川王令就淳于意学方,意教以审法逆顺,论药法,定五味及和剂汤法。信授之,擅名汉世。
又曰:高期仕济北王为太医,王遣就仓公淳于意学经脉高下及奇络结,当论俞所居,及气当上下出入邪正逆顺之,宜鑱石,定砭灸之法,岁馀,亦颇通之。
又曰:唐安,临淄人也。雅性好医,仓公淳于意教五诊上下经脉,奇咳,四时应阴阳之法,为齐侍医。
又曰:杜信,高永侯家丞,自知身病,乃专心学医。仓公甚怜之,教以上下经脉五诊之法。
又曰:邓训为护乌桓校尉。羌胡俗耻病死,每病临困,取以刀自刺。训闻有病困者,辄拘缚束,不与兵刃,使医药疗之,愈者非一,小大莫不感悦。
又王符论曰:凡疗病者,必先知脉之虚实,气之所结,然后为之方,故疾可愈而寿可长也。为国丈必先知人之所苦,祸之所起,然后为之禁,故奸可塞而国可安也。
又曰:郭玉者,广汉人也。初有老父,不知何出,常渔钓於涪水,因号涪翁。乞食人间,见有疾者,时下针石,辄应时而效,乃着《针经诊脉法》传於代。弟子程高寻求积年,翁乃授之,高亦隐迹不仕。玉少师事高,学方诊六徵之技,阴阳不测之术。和帝时为太医丞,多有效应,帝奇之,仍试,令嬖臣美手腕者与女子杂处帷中,使玉各诊一手,问玉所疾苦。玉曰:"左阳右阴,脉有男女,状若异人,臣疑其故。"帝叹息称善,玉仁爱不矜,虽贫贱厮养,必尽其心力,而鉴疗贵人,时或不愈。帝乃试,令贵人羸服变处,一针即差。召玉诘问其状,对曰:"医之为言意也。腠理至微,(腠理及皮肤之间也。《韩子》曰:扁鹊见晋桓侯,曰"君有病,在腠理"也。)随气用巧;针石之间,毫芒即乖。神存於心手之际,可得解而不可得言也。夫贵者处尊高以临臣,臣怀怖慑以承之。其为疗也,有四难焉;自用意而不任臣,一难也;将身不谨,二难也;骨节不强,不能使药,三难也;好逸恶劳,四难也。针有分寸,时有破漏,(分寸,浅深之度,破漏,曰有冲破者也。)重以恐惧之心,加以裁慎之志,臣意且犹不尽,何有於病哉?此其所为不愈也。"帝善其对。年老,卒官。
又曰:曹褒迁城门校尉。将作大匠,时有疾疫,白懿行病徒,为致医药,经理饘粥,多蒙济活。
《东观汉记》曰:邓训谦恕下士,无贵贱,见之如旧。朋友子往来门内,视之如子,有过如鞭扑之教。太医皮巡从猎上林,还,暮宿殿门下,寒疝病发,时训直事,闻巡戍起,往问之,巡曰:"冀得火以慰背。"训身至太官门为求火,不得。乃以口嘘其背,复呼同庐郎共更嘘。至朝遂愈。
《锺离意别传》曰:黄谠为会稽太守。建武十四年,吴大疾疫,暑意中部尉督邮,意乃露车不冠,身循行病者门,入家至赐与医药,诸神庙为民祷祭,召录医师百人合和草药,恐医小子或不良毒药齐贼害民命,先自吞尝,然后施行。其所临护四千馀人,并得差愈。后日府君出行灾害,百姓攀车涕泣,曰:"明邮府君不须出也。但得锺督邮,民皆活也。"
《何颙别传》曰:同郡张仲景总角造颙,谓曰:"君用思精而韵不高,后将为名医。"卒如其言。颙先识独觉,言无虚发。王仲宣年十七,尝遇仲景,仲景曰:"君有病,宜服五石汤,不治且成门,后年三十,当眉落。"仲宣以其贳长也,远不治也。后至三十,疾果成,竟眉落,其精如此。仲景之方术今传於世。
张仲景《方序》曰:卫泛好医术,少师仲景,有才识,撰《四逆三部厥经》及《妇人胎藏经》《小儿颅囟方》三卷,皆行于世。
高湛《养论生》曰:王叔和性沉静,好着述,考核遗文,彩摭群论,撰成《脉经》十卷,编次张仲景方论,编为三十六卷,大行於世。
《魏志》曰:华他,字元化,沛国谯人。游学徐土,兼通数经,晓养性之术,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,时人以为仙。沛相陈珪举孝,太尉黄琬辟皆不就。精於方药,处齐不过数种,心分铢不假秤量,针不过数处,裁七八壮。若病发结於内,针药所不能及者,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,既醉,无所觉,因刳破肠,皆抽割积聚。若在肠胃,则截断,洗除去疾秽,既而缝合,傅以神膏,四五日疮愈,一月之间皆平复。
又曰:甘陵相夫人有娠六月,腹痛不安。他视脉,曰:"胎己死矣。"使人手摸知所在,在右即女,在左即男。人云在左,於是为汤下之,果下男形,即愈。
又曰:县吏尹世苦四支,烦口乾,不欲闻人声,小便不利。他曰:"试作热食,得汗即愈;不汗,后三日死。"即作热食而汗不出,他曰:"藏气己绝於内,当啼泣而绝。"果如他言。又府吏倪寻、李延共止,俱患头痛身热,所苦正同。他曰:"靴芼下之,延当发汗。"或难其病同疗异,他曰:"寻内实,延外实,故治之宜殊。"即各与药,明旦并起。
又督邮徐毅得病,他往省之,毅谓他曰:"昨使医曹吏刘租针胃管,讫,便苦咳嗽,卧不安。"他曰:"刺不到胃管,误中肝也。食当日减,后五日不救。"遂如他言。
又,东阳陈叔山小男,三岁得下痢,常先啼,日以羸困。问他,他曰:"其母怀躯,阳气淖渗,乳中虚冷,儿得母寒,故令不时愈。"他与四物紫苑丸,十日即除。
又,至军吏梅平得病,除名还家。家居广陵,未至二百里,止亲人舍。有须,他偶至主人许,主人令他视平。他谓平曰:"君早见我,不应至此。今疾己结,促去,可得与家人相见,五日卒。"应时归,果如他言。
又,他行道,见一人病噎塞,嗜食而不得下,家人车载欲往就医。他闻其呻吟,驻车往视,语之曰:"向来道傍有卖饼家,蒜齑大酢,从取三升,饮之,病自当差。"即如他言,立吐蛇一条,遂悬之车边,欲造他。他尚未还,他家小儿戏门前,迎见,自相谓曰:"客车边有物,必是逢我公也。"疾者前入坐,见他壁北悬此蛇辈以十数。
又,有一郡守病,他以为其人盛怒则差,乃多授其货而不加功。无何弃去,留书骂之,守果大怒,令人追煞。守子知之,属使勿逐。守瞋恚,吐鹤瑟数升而愈。
又,有一士大夫患体中不快,诣他。他云:"君病至深,当破腹取之。然君寿亦不过十年,病不能煞君,君忍痛十岁,寿俱当尽。不足,故自刳裂也。"士大夫曰:"余不见忍痛,必请治之。"他遂下手,所患寻差,十年竟死。
又,广陵太守陈登得胸中烦满,面赤不食。他诊脉,曰:"府君胃中有虫数升,欲成内疽,食腥物所为也。"即作汤二升,先服一升,斯须尽服之。食顷,吐出三升许虫,赤头,皆动,半身,犹是生鱼脍也。所苦便愈。他曰:"此病后三期当发,遇良医乃可济。"依期果发,时他不在,遂死。
又,有妇人常病经年,世谓为寒热注病。冬月中,他令坐石槽,中平旦,用冷水汲灌,云当满百。始七八灌,冷战欲死,他令满。数至八十灌,热气乃蒸出,嚣嚣高二三尺。满百灌,他乃使然火温床,厚覆衣,良久汗洽出,着粉燥,便愈。
又,有人病腹中攻痛十馀日,鬓眉堕落。他曰:"是脾半腐,可刳腹治也。"使饮药,令卧,破腹就视脾,果半腐坏,以刀断之,割去恶肉,以膏傅之,即差。太祖闻而异之,召他常在左右。太祖苦头风,每发,心乱目眩,他针鬲,随手而愈。
又,军吏李成苦咳,昼夜不寐,时吐脓血,以问他。他言:"君病肠痈,咳之所吐,非从肺来也。与君散两钱,匕己服,当吐二升馀脓血讫,快自养,一月小起,好自将爱,一年便健。十八岁当一小发,服此亦复差。若不得此药,故当死。"复与两钱散。成得五六岁,亲人有病如成者,谓成曰:"卿今氰唷,我见欲死,何忍急去,(祛举切。)藏药以待不祥?先特贷我,差为卿从华他更索。"成与药己,故到谯从索药,適会值他见收,匆匆不忍求。后十八岁病发,尾藂可疗,以至死。
又曰:樊阿,彭城人。少师华他,尝问他求服食法,他授以漆叶青黏散子方,云:"服之去三虫,利五藏,轻身益气,使头发不白。"阿从其言,年百馀岁。漆叶,所在有之。青黏,生於丰沛彭城及朝歌。青黏,一名地节,一名黄芝,主理五藏,益精气,本出於迷人入山者,见仙人服之,以告他,他以为佳,语阿,阿秘。之近者人见阿之寿而气力强盛,怪而问之所服食,阿因醉乱误说之,人服多验。
《蜀志》曰:关羽为流矢贯臂,每阴雨常疼痛。医曰:"矢镞有毒,当破臂刮骨去毒,乃可除之。"
《晋书》曰:斐頠,通博多闻,兼明医术。荀勖之修定律度也,检得古尺短世所用四分有馀。頠上言宜以改诸度量,若是未能悉革,可先改太医权衡。此若差违,遂失神农、歧伯之正。药物轻重,分两乖互,所可伤夭,为害尤深,古寿考而今短折者,未必不由此也。卒不能用。
又曰:颜含兄畿,咸宁中得疾,就医自疗,遂死於医家。家人迎丧,旐每绕树而不可解,引丧者颠仆,称畿言曰:"我寿命未死,但服药大多,伤我五藏耳。今当复活,慎无葬也!"其父祝之,曰:"若尔有命复生,岂非骨肉所愿?今但欲还家,不尔葬也。"旐乃解。
又曰:张苗雅好医术,善消息诊处。陈廪丘得病,连服药发汗,汗不出。众医皆云:"发汗不出者死。"自思可蒸之如中风法,令温气于外迎之,必得汗也。复以问,苗云:"鲁有人疲极,汗出卧簟,中冷得病,苦增寒。诸医与散,四日凡八过,发汗,汗不出。苗乃烧地,布桃叶於上蒸之,即得大汗。便於被下傅粉,身极燥乃起,即愈。"廪丘如其言,果差。
又曰:赵泉性好医方,拯救无倦,善疗众疾,於疟尤工,甚为当时所叹伏焉。
《晋中兴书》曰:葛洪字稚川,丹阳句容人。幼览众书,近得万卷,自号"抱朴子"。善养性之术,撰经用救验方三卷,号曰《肘后方》。又撰《玉函方》一百卷,于今行用。
《晋书》曰:皇甫谧,字士安,幼沉静寡欲,有高尚之志,以着述为务。自号"玄晏先生"。后得风痺疾,因而学医。习览经方,手不辍卷,遂尽其妙。
又曰:刘德,彭城人也。少以医方自达众疾,於虚劳尤为精妙,疗之,随手而愈。犹是向风千里而至者多矣。官至太医校尉。
又曰:史脱,性器沉毅,志行敦简。善诊候,明消息,多辩论,以医术精博,拜太医校尉。治黄疸病最为高手。
又曰:宫泰,幼好坟典,雅尚方术,有一艺长於己者,必千里寻之。以此精心,善极诸疾,於气尤精。制三物散方治喘嗽上气,甚有异效,世所贵焉。
又曰:靳劭,性明敏,有才术,本草经方,诵览通究,裁方治疗,意出众表。创制五石散方,晋朝士大夫无不服饵,皆获异效。
又曰:程据为太医令。武帝初授魏禅,改元为太始,而据贡雉头裘。帝以奇伎异服,典礼所禁,焚之于殿前。据以医术承恩出入禁闼,因为贾后合巴豆杏子丸,害愍怀太子,遂就戮焉。
又曰:范汪,字玄平,性仁爱,善医术,常以拯恤为事。凡有疾病,不限贵贱,皆为治之,十能愈其八九。撰方五百馀卷。又一百七卷后人详用,多获其效。
又曰:殷仲堪,陈郡人,能清言,善属文,名士咸爱之。谢玄以为长史,厚遇之。仲堪父病积年,衣不解带,躬本医术,究其精妙,执书挥泪,遂眇一目。
又曰:魏讠永之,字长道,任城人也。家贫素而躬耕为事,好学不倦,生而菟缺,有善相者谓之曰:"卿当富贵。"年十八,闻荆州刺史殷仲堪帐下有名医能疗之。贫无行装,谓家人曰:"残丑如此,用活何为?"遂赍数斛米,西上而投仲堪。即至,造门自通。仲堪嘉其盛意,召医语视之,医曰:"可割而补之,但须百日进粥,不得语笑。"讠永之曰:"半生不语而有半生,亦当疗之,况百日耶?"仲堪於是处之别屋,令医善疗之。讠永之遂闭口不言,惟食薄粥。其厉志如此。及差,仲堪厚资遗之。
刘敬叔《异苑》曰:王纂,海陵人。少习经方,尤精针石。宋元嘉中,县人张方女日暮宿广陵庙门下,夜有物假作其婿来魅惑,成病。纂为治之,始下一针,有獭从女被内走出,病遂愈。
《宋书》曰:徐文伯,字德秀,濮阳太守熙曾孙也。熙好黄老,隐於秦望山,有道士过,求饮。留一瓠芦与之,曰:"君子孙宜以道术救世,当得二千石。"熙开之,乃扁鹊《镜经》一卷。因精心学之,遂名震海内。生子秋夫,弥工其术,仕至射阳令。尝夜有鬼声,甚凄怆,秋夫问:"何所须?"答言:"姓斯,家在东阳,患腰痛。死为鬼,痛犹难忍,请疗之。"秋夫曰:"云何厝法。"鬼请为刍人,案孔穴针之。秋夫如言,为灸四处,又针肩井三处,设祭埋之。明日,见一人谢恩,忽然不见。当世服其通灵。
又,宋明帝宫人患腰痛牵心,每至辄气欲绝。众医以为肉症。文伯曰:"此发症。"以油投之,即吐得物如发,稍引之长三尺,头己成蛇,能动。悬柱上,水滴尽,一发而己。病都差。
又,宋后废帝出乐游苑门,逢一妇人有娠,帝亦善诊脉,为诊之,曰:"此腹是女也。"问文伯,文伯曰:"腹有两子,一男一女。男左边青黑,形小於女。"帝性急,便欲使剖。文伯恻然,曰:"若加刀斧,恐其变异,请针之,立落。"便泻足太阴,补手阳明,胎便应针而落,两儿相续出,如其言。
又曰:孙法宗忽苦头创,夜有女人至,曰:"我是天使,来相谢。行创本不关善人,使者远相及。但取牛粪煮傅之即验。"一傅便差,一境赖之。
又曰:羊欣,字敬元,性好文儒,兼善医药,撰方三十卷,为代所重焉。
又曰:秦承祖性耿介,专好艺术。於方药,不问贵贱,皆治疗之,多所全护,当时称之为工手。撰方二十卷,大行於世。
《太平御览》 宋·李昉
卷七百二十三 ◎方术部四
○医三
《齐书》曰:徐词伯为临川王映所重。时直閤将军房伯玉服五石散十许剂,尾嫳,更患冷,夏日常复衣。词伯为诊之,曰:"卿伏热,应须以水发之,非冬月不可。"至十一月,冰雪大盛,令二人夹捉伯玉。伯玉解衣坐石上,取冷水从头洗之。尽二十斛,伯玉口噤气绝,家人啼哭,请止。词伯遣人执杖防閤,敢有谏者挝之。又尽水五斛,伯玉始能动,而见背上彭彭有气。俄而起坐,曰:"热不可忍。"乞冷饮,词伯以水与之,一饮一升,病都差。自尔恒发热,冬月犹单衣,体更肥壮。
又,尝有伛人患滞冷,积年不差。词伯为诊之,曰:"此尸注也。当得死人枕煮服之乃愈。"於是往古冢中取枕,枕已一边腐缺,服之即差。后秣陵人张景,年十五,腹胀面黄,众医不能疗。以问,词伯曰:"此石蚘耳,极难疗,当得死人枕煮之。"依语煮枕,以汤投之,得大痢并蚘虫头坚如石者五升,病即差。后沈僧翼患眼痛,又多见鬼物,以问词伯,词伯曰:"邪气入肝,可觅死人枕煮服之。服竟,可埋枕於故处。"如其言,又愈。王晏问之曰:"三病不同,而皆用死人枕,而俱差,何也?"答曰:"尸注者,鬼菩撄而未起,故令人沉滞。得死人枕促之,魂菩奚越,不得复附体,故尸注可差。石蚘者,久蚘也。医疗既僻,蚘虫转坚,世间药不能遣,所以须鬼物驱之,然后可散,故令煮死人枕也。夫邪气入肝,故使人眼痛而见魍魉,应须邪物以钩之,故用死人枕也。气因枕去,故复埋於冢间也。"
又,春月出南篱门戏,闻草屋中有呻吟声,词伯云:"此病甚重,更二日不疗,必死。"乃往视,见一老姥,称体痛而处处有<黑敢>黑无数。词伯还煮斗馀汤,送令服之,服之讫痛,热愈甚跳,投床者无数。须臾,所<黑敢>处皆拔出,钉长寸许。乃以膏涂诸疮口,三日而复,云创墅针钉疽也。
又,薛宗伯善徙痈疽,公孙泰患发背,伯宗为菩掴之,徙置斋前柳树上。明日痈消,树鄙便起一瘤如拳大。稍稍长二十馀日,瘤大浓烂,出黄赤汁升馀,树为之痿损。
《齐书》曰:褚澄字彦道,建元中为吴郡太守。旧好李道念以事到郡,澄见,谓曰:"汝有重病。"答曰:"旧有冷病,至今五年,众医不差。"澄为诊脉,曰:"汝病非冷热,当是食鸡子过多所致。"令取蒜一升煮之服。一服乃吐一物如升许,涎裹之而动,开视,乃鸡雏十二头,而病都愈。
吴均《齐春秋》曰:顾欢字玄平,吴都人也,隐於会稽山阴白石村。欢率性仁爱,素有道风。其济人也,或以禳厌而多全护。有病邪者造之,欢问:"君家有书乎?"答曰:"惟有《孝经》三篇。"欢曰:"取置病人枕边,恭敬之,当自差。"如言,果愈。后问其故,欢曰:"善禳祸,正胜邪,故尔。"
《梁书》曰:陶弘景,字通明,丹阳人。性爱林泉,尤好着述,常曰:"我读书未满万卷,以内典参之,当小出耳。"先生性好医方,专以拯济。欲利益群品,故修撰《神农本草经》三卷为七卷,撰《真诰》十卷,《集验方》五卷,广肘后为百一之制,世所行用,多获异效焉。
又曰:范云疾,召医徐文伯视之。文伯曰:"缓之一月乃复。欲速即时愈,正恐二年不复可救。"云曰:"朝闻道,夕死可矣。而况二年?"文伯乃下火而壮焉。重衣以覆之,有顷许,汗流於此,即起。二年果卒。
又曰:王僧孺,工属文,善楷隶,多识古事。侍郎金元起欲注《素问》,访以砭石。僧孺答曰:"古人当以石为针,必不用铁。
《说文》有此砭字,许慎云:'以石刺病也。'《东山经》:'高氏之山多针石。'郭璞云:'可以为砭针。'《春秋》:'美疢不如恶石。'服子慎注云:'石,砭石也。'季世无复佳石,故以铁代也。
《后魏书》曰:王显字世荣,阳平人也,颇参士流。虽以医术自达,而明敏有决断才用。初闻昭怀后之怀世宗也。梦为日所逐,化龙而绕后。后寤而惊悸,遂成心疾。敕召诸医诊脉。徐謇云:"是微风入藏,宜进汤药。"显云:"案三部脉,非有心疾,将是怀孕生男之象。"后果如显言。乃补御史,常在御营进药,出入禁内。世宗诏显撰药方三十卷,颁布天下。
又曰:徐謇字伯城,丹阳人也。与兄文伯皆善医药。謇性秘忌,承奉不得其意,虽贵为王公,不为指疗。魏孝文迁洛,除中散大夫。子雄亦以医术称。
又曰:斐宣患笃,世宗遣太医令驰驲就视,并赐御药。宣素明阴阳之书,自始患便知不起,因自尅亡日,果如其言。
又曰:高允微有不适,犹不寐卧,呼医请药,出入行止,吟咏如常。高祖、文明太后闻而遣医李循往脉视之,告以无恙。修入密陈允荣卫有异,惧其不久。於是遣使备赐御膳珍羞,自酒米至於盐醢,百有馀品,皆尽时味,及床帐、衣服、茵被、几杖,罗列於庭。王府往还,慰问相属,允喜形於色,语人曰:"天恩以我笃老,大有所赉,得非以赡容矣。"表谢而己,不有他虑。如是数日,夜中卒,家人莫觉。
《北齐书》曰:张子信少以医术知名,隐於白鹿山。时出京师,甚为魏收、崔季舒所知,尝以诗酬赠。大宁中,徵为尚药典御。岁馀,谢病归。
又曰:马词明,河内野王人,少明医术,诊脉预知生死。邢劭子大宝十七八,苦伤寒。词明诊其脉,告杨愔曰:"此子今病不疗自愈,然不逾年必死。觉之少晚,不可为也。"数日,两公待宴酒酣,显祖曰:"子才儿聪,宜以近郡处之。"愔曰:"年少未可。"劭出,愔以词明言奏,乃止。宝未期而卒,其验如此。杨愔背发肿,词明以粗理色石,大如鹅卵,烈火烧令黄赤,投醋中,使屑落尽,暴乾,捣筛和傅之,立愈。词明从驾之晋阳。至辽阳,见榜云:"女病,能差之,与钱拾万。"从医视之,无敢措手,嗣明见榜,笑曰:"贞得汝矣。"乃抵其家,问其由,云:"曾将麦穗,见赤物长二尺,似蛇,入指中,因惊倒。手臂疼重月馀,日渐及半身,腰痛不可忍,呻吟昼夜不绝。"词明曰:"毒蛇为鹤所啄,遣血於此,犯而得之。"即授方,令服十馀剂,以汤散补之。明年还邺,女疾都愈,载鏹而归。词明恃其伎,视徐之才、崔叔鸾等蔑如也。隋开皇中卒。
又曰:李元忠,赵郡柏仁人也,代为着姓。元忠倜傥博学,通阴阳术数。初以母老多患,乃专心医药,研习积年,遂善於方技。性仁恕,人有疾病,无间贵贱,咸为疗之。故乡里推敬,声称益远。后拜南郡太守。族弟密性方直,亦以母老习医,遂成妙手。
又曰:崔季舒,字叔正,博陵安平人。少孤。明敏有识幹,精於医术,经方本草,常所披览。天保中於徒所无事,更锐意研精。后虽位望显贵,亦不懈怠。
张太素《齐书》曰,徐之才,字士茂,高平金乡人。五叶祖仲融隐於秦望山,有道士过之,求饮,因留瓠芦,谓之曰:"习此,子孙当以道术救世,位至二千石。"开视,乃扁鹊《镜经》一卷。习之,遂为良医,至濮阳太守。父雄,员外散骑侍郎,代传其术,号为神明。而之才幼而俊发,尤为精敏。仕梁,为豫章王综镇东右常侍。随综镇彭城,综降魏,之才走至吕梁,为魏所获。既羁旅,以医自业,又谐隐滑稽无方,王公贵人争馈之,为贵人居矣。稍迁员外散骑常侍,加中军金紫。天平中,高祖诣晋阳,恒居内馆,所疗十全。皇建中除兖州刺史,未行。武明皇太后不豫,之才奉药立愈,赏赐巨万。有人脚跟肿痛不堪忍,诸医莫识。之才视曰:"蛤精也。当乘船入海出脚水中得之。"疾者曰:"是也。"之才为割,得两蛤子,大如榆筴。或以五色骨为配刀靶,之才曰:"此人瘤也。何从得之?"对曰:"於古冢见骷髅额骨长数寸,试削视文理,故用之。"其通识类此。武成酒色过度,恍惚不恒。曾病发,自言:"初见空中有五色物,稍近,变成一美妇人,去地数丈,亭亭而立。"之才曰:"此色欲过多,大虚所致。"即进药。一服,稍稍远变成五色物,数服而愈。病发辄驰召之,针药所加,无不愈者。<齿贞>(音积)武成王生<齿贞>牙,遍召诸医,尚药典御邓宣文以实对,帝怒而挞之。之才拜贺,曰:"此谓智牙,生则圣明而寿。"帝大悦,赐帛万匹,加金玉重宝。
又曰:张远游,齐人,以医药道术知名。寻有诏徵,令与术士同合九转金丹。成,显祖置之玉匣,曰:"我贪人间乐,不能飞上天。待我临死,方可服之。"
《后周书》曰:姚僧坦,字法卫,吴兴武康人也。父菩提,梁高平令,尝婴疾历年,乃留心医药。梁武帝性又好之,每召菩提讨论方术,言多会意,由是颇礼之。僧坦幼通洽,居丧尽礼,年二十四即传家业。梁武帝召入禁中,面加讨试,僧坦酬对无滞,梁武帝奇之。时武陵王所生葛修华,宿患积时,方术莫效,帝令僧坦视之。僧坦还说其状,武帝叹曰:"卿用意绵密,乃至於此。以疾候疾,何疾可逃!朕每留情,颇识治体,今闻卿说,益开人意。"十一年,帝因发热,欲服大黄。僧坦曰:"大黄乃是快药,然至尊年高,不宜轻用。"帝弗从,遂至危笃。梁元帝尝有心肠疾,诸医咸谓宜用平药,可渐宣通。僧坦曰:"脉洪而实,此有宿妨,非用大黄,必无差理。"帝从而愈。及大军克荆州,为燕公于谨所召,大相礼接。太祖遣使驰驿徵,僧坦谨固留不遣,谓使人曰:"吾年时衰暮,疢疾婴沉,今得此人,望与之偕老。"太祖以谨勋隆重,乃止。明年,随至长安。伊娄穆以疾还京,请僧坦省疾,自云:"自腰至脐,似有三缚,两脚缓纵,不复自持。"坦即为诊脉,处汤三剂。穆初服一剂,上歌噔,再服,中歌噔,又服,三缚悉除,而两脚疼痺,犹自挛弱。更为合散,稍得屈伸。至九月,遂能起行。大将军襄乐公贺兰隆先有气疾,加以水肿,喘息奔急,坐卧不安。或有劝其服决命大散者,其家疑未能决,乃问僧坦。僧坦曰:"意谓此患不与大散相当。若欲自服,不烦赐问。"因而委去。其子殷勤拜请,曰:"多时仰屈,今日始来,竟不下治,意实未尽。"僧坦知其可差,即为处方,诸患悉愈。大将军乐平公窦集暴感风疾,精神瞀乱,无所知觉。诸医先视者皆云己不可救。僧坦后至,曰:"困矣,终当不死。若专以见付,相为治之。"其家欣然。僧坦为合汤散,所患即瘳。大将军永世公叱伏列椿苦痢积时,而不废朝谒,燕公于谨尝问僧坦曰:"乐平永世俱有痼疾,若如仆意,永世差轻。"对曰:"夫患有深浅,时有克煞。乐平虽困,终当保全。永世虽轻,必不免死。"谨曰:"咀茉必死,当在何时?"对曰:"不出四月。"果如其言,谨叹异之。文宣太后寝疾,医巫杂说,各有同异。高祖引僧坦问曰:"太后患势不轻,诸医并云无虑。朕人子之情,可以意得,君臣之义,言在尾籋。公以为何如?"对曰:"臣无听声视色之妙,特以经事己多,准之常人,窃己忧惧。"帝泣曰:"公既决之矣,知复何言!寻而太后崩。四年,高祖亲戎东讨。至河阴遇疾,口不能言,脸垂覆目不得视,一足短缩又不得行。僧坦以为诸藏俱病,不可并治。军中之事莫先於语,乃处方进药,帝遂得言。又治目,目疾便愈。未及治足,足疾亦瘳。比至华州,帝己痊复。是岁,高祖幸云阳,遂寝病,乃召僧坦赴行在所。内史柳昂私问曰:"至尊贬膳日久,脉侯何如?"对曰:"天子上应天心,或当非愚所及。若凡庶如此,万尾筳全。"寻而帝崩。宣帝初在东宫,尝苦心痛,乃令僧坦治之,其疾即愈。及即位,因礼弥隆。大象二年,除太医下大夫。帝寻有疾,僧坦宿直侍疾。帝谓随公曰:"今日性命,惟委此人。"僧坦诊候,知帝危殆,乃对曰:"臣荷恩既重,思在效力,但恐榆魈不逮,敢不尽心。"帝颔之。及静帝词位,迁上开府仪同大将军。隋开皇初卒。僧坦撰《集验方》二十卷,《行纪》三卷,行於世。
《隋书》曰:许智藏,高阳人也。祖道幼尝以母疾览医方,因而究拯世号名医。诫其诸子曰:"为人子者,尝膳视药。不知方术,岂谓孝乎?"由是世相传授。仕梁,官至员外散骑侍郎。父景武,竟陵王咨议参军。智藏少以医术自达。仕陈,为散骑常侍。及陈灭,高祖以为员外散骑侍郎。使诣扬州,会秦孝王俊有疾,上驰召之。俊夜中梦其妃崔氏泣曰:"本来相迎,如许智藏将至,其人若到,当必相苦,为之柰何?"明夜,俊又梦崔氏曰:"妾得计矣,当入灵府中以避之。"及智藏至,为俊诊脉曰:"疾己入心,即当发癎,不可救也。"果如言,俊数日而薨。上奇其妙,赍物百段。炀帝即位,智藏时致仕于家,帝每有所苦,辄令中使就询访,或以迎与入殿,扶登御床。智藏为方奏之,用无不效。
《唐书》曰:甄权,许州扶沟人也。尝以母疾,与弟立言专医方,得其旨趣。开皇初为秘书省正字,后称疾免。隋鲁州刺史厙狄嵚苦风患,手不得引弓,诸医莫能疗。权谓之曰:"钦但将弓箭向垛,一针可以射矣。"针其肩隅一穴,应时射。贞观十七年,权年一百三岁。太宗幸其家,视其饮食,访以药性,因授朝散大夫,赐几、杖、衣服,其年卒。撰《脉经》《针方》《明堂人形图》各一卷。弟立言,武德中累迁太常丞御史大夫。杜淹患风毒发肿,太宗令立言视之,既而奏曰:"从今更十一日午时必死。"果如其言。时有尼明律,年六十馀,患心腹鼓胀,身体羸瘦,己经二年。立言诊其脉曰:"腹内有虫。当是误食发为之耳。"因令服雄黄。须臾,吐一蛇,如人手小指,惟无眼,烧之犹有发气,其疾乃愈。
又曰:许胤宗,常州义兴人也。初仕陈,为新蔡王外兵参军。时柳太后感风不能言,名医疗皆不愈,脉益沉而噤。裔宗曰:"口不可下药,宜以汤气薰之,令药入腠理,周时可差。"乃造黄耆防风汤数十斛置於床下,气如烟雾,其夜便得语。武德初,关中多骨蒸病,得之必死,递相连染,诸医无能疗者,裔宗每疗无不愈。或谓曰:"公医术若神,何不着书以贻将来?"裔宗曰:"医乃意也,在人思虑。又脉候幽微,苦其难别,意之所解,口莫能宣。且古之名手,惟是别脉,脉既精别,然后识病。夫病之於药,有正相当者,惟须单用一味,直攻彼病,药力既纯,病即立愈。今人不能别脉,莫识病源,以情臆度,多安药味。譬之於猎,未知兔所,多发人马空地遮围,或冀一人偶然逢也。如此疗疾,不亦疏乎?假令一药偶然当病,复共他味相和,君臣相制,气势不行,所以难差,谅由於此。脉之深趣,既不可言,虚设经方,岂加於旧?吾思之久矣,故不能着述耳。"年七十馀卒。
又曰:秦鸣鹤为侍医。高宗苦风眩,头重,目不能视。武后亦幸灾异,逞其志。至是疾术召鸣鹤张文仲诊之,鸣鹤曰:"风毒上攻,若刺头出少血即愈矣。"天后自帘中怒曰:"此可斩也!天子头上,岂是试出血处耶?"上曰:"医之议病,理不加罪,且吾头重闷殆不能忍,出血未必不佳。"命刺之。鸣鹤刺百会及脑户出血,上曰:"吾眼明也。"言未毕,后自帘中顶礼拜谢之曰:"此天赐我师也。"躬负缯宝以遣鸣鹤。
又曰:安金藏为太常工人,时睿宗为皇词,或有诬告皇词潜有异谋者,则天令来俊臣按之,左右不胜楚毒,皆欲自诬。惟金藏大呼谓俊臣曰:"公既不信金藏言,请剖心以明皇词不反。"即引珮刀自剖其胸,五藏并出,血流被地,气遂绝。则天闻之,令舁入宫中,遣医人却内五脏入,以桑白皮缝合之,傅药,经宿乃苏。
《太平御览》 宋·李昉